本网讯 5月14日,《中国教育报》第8版以《发掘黄冈教育资源 提升教育专硕质量》为题,从“共生:一体化‘育人’”“共享:名师领路”“共赢:多方受益”三个层面报道(学科教学·语文领域)教育专业硕士“五结合”“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举措和成效。
原文如下:
黄冈师范学院:“服务国家特殊需求项目”之学科教学·语文领域篇
发掘黄冈教育资源 提升教育专硕质量
黄冈师范学院是一所有着百余年教师教育积淀的老牌师范院校,学科教学领域是其传统优势所在。2011年,学校入选“服务国家特殊需求项目”,开展学科教学的教育专业硕士培养。学科教学·语文领域在负责人的带领下,率先提出“五结合”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发掘黄冈教育资源,合作提升教育专硕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共生:“一体化”育人
“五结合”是理论与应用、校内与校外、团队与个体、规范与创新、培养与就业等五个层面的结合。教育专硕的培养不同于学术硕士,既要学习符合国家标准的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又要加强教育教学实践训练,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既要注重校内的理论与实践教育,又要加强校外的调研、见习、实训;既要加强校内导师队伍建设,又要加强校外导师队伍建设;既要加强校内学习与训练基地建设,又要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既要让校内导师走出去认识一线教学的现状与要求,又要把校外教学名师请进来为研究生授课和示范;既要发挥校内与校外双导师的指导作用,又要发挥学校、学院和团队统一指导与引领的作用;既要全面加强职前教育,又要把职中和终身教育贯穿其间;既要符合国家统一的人才培养规格标准,又要彰显各领域的优势与特色。以上各方面的结合就形成了“一体化”的育人模式。
学科教学·语文的“一体化”育人模式,关注教育硕士的教育教学理念、职业素养、师德师风、专业成长动力、学科专业知识等全面养成,致力于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中小学语文教师。
共享:名师领路
“一体化”培养模式立足校内与校外丰富的教育资源,创新提出“系列名师工程”。
设立“名师讲堂”。学校和学院联合邀请地方教科院语文教研员、中小学校长主讲中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语文教学经验、班主任管理等,让研究生们建立起与一线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认知联系,感受一线名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学策略以及他们的成长经历、教育理想及教育情怀,树立起终身热爱教育的敬业精神。
主办“名师课堂”。学院邀请地方中小学教学名师来校为研究生模拟授课,每年达20余人次。在导师带领下,深入实际课堂,现场观摩名师授课的教学状态、教学仪态、教学情态、课堂管理等。让研究生在心中树立起高规格、规范性课堂教学的标杆,培植出课堂神圣、敬畏课堂的教育理念。
建构“名师学堂”。学院要求研究生每学期两周见习与调研,融入一线教学名师生活、工作与学习之中,培育高尚的师德精神。研究生通过“跟班”见习和访谈,深入了解名师的成长过程、教学经验、管理体会等,树立起诗性语文教育的价值理念。
共赢:多方受益
在“共生”“共享”的培养模式下,研究生既能在校内课程教学和实践训练中获得相应的知识储备与能力提升,又能享有黄冈乃至湖北的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引领,实现了学校与学院、校内与校外、导师与领域、理论与实践、职前与职中的“一体化”培养,实现多方共赢。
研究生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们的教学与教研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诗性语文人生的全面塑造渐趋成型。语文教育硕士在全国教学比赛中屡获大奖,2014年,在全国首届教育硕士教学大赛中,1人获一等奖,1人获二等奖。2017年,5位研究生参加第二届全国语文教育硕士课堂教学竞赛,2人获一等奖,3人获二等奖。
前来授课和见习引导的一线教学名师同样收获满满。他们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成果推向了高校研究生课堂,在指导研究生成长的过程中也提升了理论认知水平。
学校的硕士生导师也有收获。通过与一线教师的深入接触,弥补了人才培养认识短板,用具体鲜活的现场实践检验自己的教育理念。此外,“五结合”的“一体化”育人模式,使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互动性得到加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得到了有效融合。(胡立新 丰建霞 陈志平 汤天勇 罗婧)
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8-05/14/content_499061.htm?div=-1
(责编:黄师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