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5月11日,《中国教育报》第7版以《向科技要创新力 振兴农村教育》为题,从“攻坚:振兴农教”“借力:信息技术”“突破:进展喜人”三个层面报道我校“服务国家特殊需求项目”现代教育技术专业领域师生的“筑路梦”。
原文如下:
黄冈师范学院:“服务国家特殊需求项目”之现代教育技术领域篇
向科技要创新力 振兴农村教育
向科技要创新力,筑一条信息化之路,将优秀的教育资源输送到大别山区的每一所农村中小学,是黄冈师范学院“服务国家特殊需求项目”现代教育技术专业领域师生的“筑路梦”。
攻坚:振兴农教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从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并为我国实现教育均衡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供了一条解决之道。
在这场向科技要创新力,振兴农村基础教育的攻坚战役中,黄冈师范学院“现代教育技术”领域责无旁贷地站在了前线。
长期以来,黄冈师范学院坚持立足黄冈,为地区,乃至全国的基础教育培养了大批“一专多能,一人多岗”的中小学教师及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人员。
2011年,学校成功获批了“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面向大别山区特殊需求,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领域。领域秉承学校“厚基础、强实践、重应用、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着力培养教育硕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力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服务于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的高素质教师。
6年来,“现代教育技术”领域为振兴大别山区农村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所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扎实的信息技术与教学设计理论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研究方法,更具有较强的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借力:信息技术
拥有百年教师教育的经验积淀,且怀揣现代信息技术的前沿知识,黄冈师范学院对“信息技术教师培养体系”的构建游刃有余。
课程设置上,以“宽、新、实”为原则,既注重基础理论知识保持课程的稳定性,又兼顾信息技术发展的超前性,同时突出强调实践育人的重要性,将课程分为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习实践课程四大模块,并在教学上积极推行案例教学、教育调查、项目研究等方式。
整个教育硕士培养过程具体采用理论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交替进行的方式,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实践与反思,注重课内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学术研讨与教育调研相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开展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形成独具特色的知行无缝对接实训持续不断的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培养高质量人才,实施“双导师制”,通过严格评审,组建了一支既有较高教育技术理论素养又热爱农村基础教育的高素质校内外导师团队。其中,校内导师7人、教授4人、博士4人,全部具有教育技术学背景,且都有农村基础教育工作经验;校外兼职导师5人,均具有高级职称且在中小学担任信息技术课程专业教师,有着较丰富的经验和学术成果。
突破:进展喜人
随着项目的开展,成员发挥各自优势和特长,积极开展关于信息技术教育的各项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教学科研成果。其中,“数字化课堂环境下教学行为分析及优化策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置换培训协作云建设研究”获教育部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关键技术研究”获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项目;“面向教育公平的有效资源服务模式研究”获湖北省教育部门人文社科项目。
导师团队紧紧围绕着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信息技术的问题开展研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50篇,其中SCI收录1篇,EI收录15篇,核心及以上论文20篇;申请软件著作权12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出版教材5本。
教育硕士发表相关研究论文20余篇,学位论文全部是研究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问题。其中,“农村教学点教师利用数字资源的调查及策略分析”“农村教学点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开好课程的个案研究”“农村教学点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开好数学课的实践与探索”等学位论文不仅选题方向集中,研究特色鲜明,更为解决农村教学点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问题提供了突破性思路与贡献。(韩冰清 王锋 罗婧)
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8-05/11/content_498915.htm?div=-1
(责编:黄师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