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联系我们
办公电话:0713-8833189
传真:0713-8621618
应急值班室:0713-8621616
传真:0713-8621601
Email:office@hgnu.edu.cn
工作动态
《中国教育报》刊发校长陈兴荣关于一流学科建设文章
发布时间:2017-11-10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浏览量: 52

 

     本网讯 11月9日,《中国教育报》第7版理论周刊、第10版刊出了我校校长陈兴荣《推进一流学科建设的思考探索与实践》文章。

   文章着眼于地方高校推进一流学科建设的思考,并结合我校实际,从突出重点,着重培养“长子”、 科教融合、 以人为中心、重在“建设”、 培育良好文化及改革创新六个层面分析阐述了地方高校在当前“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建设、建成一流学科的理念与路径。

 

   原文如下:

 
推进一流学科建设的思考探索与实践

黄冈师范学院校长 陈兴荣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明确要求,为高校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生力军,在当前“双一流”的形势下,探索如何建设、建成一流学科,十分必要。近年来,黄冈师范学院领导班子非常重视一流学科建设,对一流学科的建设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探索实践。

突出重点,着重培养“长子”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重大判断,为新时代谋划发展、推动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地方高校普遍存在办学资源特别是建设经费的有限性与学科建设发展刚性需求的矛盾,也就是学科发展日益增长的现实需要与资源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国家关于《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强调要引导和支持大学优化学科机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条件、资源、经费的有限性决定了地方高校在“一流学科”建设中必须要突出重点,坚持走重点突破的道路,着重培养“长子”。

  着重培养“长子”意味着任何一所学校的所有学科并非都是一流的,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发展仍存在较大差距。在学校优质资源总量不足的现实情况下,学校在“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只有择优支重,重点突破,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的传统学科,突出重点建设的特色学科,以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为基础开展“一流学科”建设,才能不断提高汇聚资源的能力,克服同质化发展趋向,才能跻身于一流之列。
  黄冈师范学院在当前“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基于学科基础、地方需求、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学科布局、学科排名等多种因素的考量,明确了以教育学、农业资源环境两个一级学科作为“长子”学科进行着重培养。在经费上加大对这两个“长子”学科的投入力度。在资源配置上向这两个“长子”学科倾斜,推动这两个“长子”学科争创省内一流、竞争国内一流。

走科教融合的道路

  学科作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学科建设必然成为学校实现内涵发展的一项根本性建设,它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处于龙头地位。

  2017年1月,《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尚不能完全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协同培养机制尚未形成,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有待加强。早在2012年,教育部门、中科院就联合启动实施了“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提出了“科教融合,联合育人”的育才理念,旨在使高校育人传统和学科门类齐全与科研院所丰富的科研资源和高水平科研队伍优势互补,从而搭建高校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的战略平台和沟通桥梁,培育跨学科、跨领域、跨系统的教学科研团队,实现强强联合、资源共享,推动人才培养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纵观各世界一流大学,无不以科教融合为办学的核心理念。

  因此,黄冈师范学院“一流学科”建设必须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同时发力,一定要走科教融合、科教并重的道路。

  在学校的教育实践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往往是很难处理也很具争议的一对关系。教学与科研在本质上应该是相互促进,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最终都指向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实现科教融合,既是学校学科建设的本质特征,也是学校学科建设服务本科教育的切入点。一方面,科教融合有利于促进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结合,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科研教学水平;另一方面,科教融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近年来,黄冈师范学院充分利用教师的科研成果反哺教学。提倡教师开展探究性教学,将科研优势转化成教学优势;以研究为基础,设计校级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选修课程。2015年以来,一大批科研成果应用到课堂教学。音乐学院依托“黄梅戏艺术中心”开设黄梅戏曲课程,并将“黄梅戏演唱与欣赏”打造为省级精品视频资源共享课;生命科学学院将实验室的动植物标本、地质标本、科研物化成果等科研资源带进课堂;杨甲睿老师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应用了教学研究项目《卓越师范生学习方式优化的行动学习研究》成果。

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理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同样的,学校“一流学科”建设必须要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理念,这一理念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选择,其核心是人才队伍建设。着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项资源配置要以人为中心,这是以人为中心的根本体现。

  由于学校的人力、财力、物力有限,因此在人才队伍建设时学校必须将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地向“一流学科”建设所需要的重点人才、关键人才倾斜,优先保证并适度增加人才队伍建设经费,做到人尽其用、财尽其用、物尽其用。

  2.打破常规人才引进的模式,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随着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推进,学校积极把握这一人才引进的战略机遇期。据统计显示,我国博士数量自1978年以后呈爆炸式增长,现已成为世界较大博士学位授予国家。特别是“985”“211”高校作为博士生的高产区,其培养了大批的博士生。学校要为那些有理想、有追求、有梦想的博士生提供成长发展的平台,吸引他们到学校来大显身手、实现梦想。同时,人才引进要从单一的“筑巢引凤”向“筑巢引凤”与“引凤筑巢”并重转变。

  3.学校人才引进要解放思想,主要有:

  第一,要转变人才观念。当前过于看重博士的“头衔”和“帽子”,过于追求博士引进的数量,从而忽视了引进博士的质量。2017年1月,国家教育部门办公机构发布的《关于坚持正确导向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的通知》指出,高校之间不得片面依赖高薪酬高待遇竞价抢挖人才,不得简单以“学术头衔”“人才头衔”确定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学校在人才引进中要实事求是,不能盲目追求高消费,要提高人才引进标准。

  第二,要注重引进人才与学科的匹配度。学校要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引进人才,引进的人才要与学科发展相适应,注重引进紧缺学科人才,提高学科人才引进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学科人才引进的属性来讲,如果重点建设学科是农业资源与环境而引进动物学博士,或者学校建设的学科是应用经济学而引进的博士是社会保障学方面的博士,那就与学科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匹配度不高。

  第三,要实现双轮驱动。教学、科研双轮驱动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模式。“一流学科”建设所在的教学学院要以科研为驱动,以科研为主兼顾教学;其他则要以教学为驱动,以教学为主兼顾科研。

  4.学校人才引进还要做到三个提高。

  一要提高引进人才的门槛,也就是要提高引进人才的匹配度;

  二要提高人才引进的经费待遇,打破平衡。不同学科的博士待遇可以不一样,那些紧缺学科的博士,与学科匹配度一致的博士可以给予更为优厚的待遇。

  三要提高引进人才的情感归属,就是对学校的文化认同感。黄冈师范学院从创造环境、营造氛围、提高待遇等方面入手,增强引进人才对学校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归属。

重在“建设”二字

  学校要想建成“一流学科”,必须要重视“一流学科”的建设过程,要明确“建什么”、“怎么建”以及“建成什么”等问题,要树立三大观念。

  1.要明确“一流学科”建设是要建设成为“一流学科”,而不是现在就是“一流学科”。

  学校首先要树立的观念是“一流学科”建设工作侧重于建设过程,其目的是要通过建设,使学校的重点学科建设达到一流学科水平,推动若干学科成为具有区域内、国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

  2.要淡化身份,重视实绩,强化绩效。

  一是不能过于看重“帽子”“头衔”。引进人才的“帽子”“头衔”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实际工作中取得的成绩,所引进的人才想要做什么并且做成了什么。要淡化引进人才的出身和学缘,更加突出人才质量和业绩的考察。

  二是强调岗位意识。学校现行的薪酬制度是以单一工资制为主体,决定教师工资的主要因素是学历、职称、工龄三大因素,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校内岗位奖励性绩效津贴的不同。“一流学科”建设要加强岗位对教师的工作绩效的考核,构建合理的绩效工资标准体系,规范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发放,避免绩效考核流于形式,充分发挥绩效的激励作用。

  3.要重视建设的内涵。

  学校“一流学科”建设应以“五大任务”为抓手,加强内涵建设。

  一是要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培养造就一支优秀教师队伍;

  二是要着力培养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的优秀人才;

  三是要以地方重大需求为导向,提升高水平科学研究能力,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创新,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高校智库;

  四是要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育人作用;

  五是要深化产教融合,着力提高学校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推动重大科学创新、关键技术突破转变为先进生产力,增强学校创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

培育良好的文化

  高校文化建设是“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建成“一流学科”,必须打造5个方面的文化。

  1.追求一流的文化。

  一流的文化必须要有一流的思想、一流的想法、一流的标准、一流的行为;学校要想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深水区”中突出重围,必须要有标杆意识、看齐意识、危机意识等,这些都是一流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打造良好的学术文化。

  学术文化与行政文化一起构成了学校文化的两个重要方面,一个学校如果行政文化过重、学术文化不够,那么发展就有问题。学校应发挥学术优势,建设自由争鸣的学术文化,发扬学术民主,为“一流学科”建设营造自由、平等、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

  3.打造海纳百川的文化。

  海纳百川的文化实质是代表包容、接纳与革新的文化。每个学科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都有自身的长处或优势,也一定会有短处或劣势。建设“一流学科”需要学校具有宽广的心胸,不能有学科的门户之见、门派之见,学科与学科之间,学科团队与学科团队之间应该相互欣赏、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理解、协同发展。

  4.打造崇尚实干的文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实干兴邦。”正所谓“实干兴邦,空谈误国”,于学校而言,“实干才能兴校”。不实干就不会有发展,不实干就不会出成绩,不实干就不会见成效。崇尚实干不能只看主要领导的脸色做事,不能夸夸其谈、谈起来头头是道,一做就做不好,一做就做不到位。不能坐而论道,只说不做;或者说一套,做一套,这些都是假把式。只有真抓实干,才能出真知。

  5.打造并形成打破平衡的文化。

  只有打破平衡才能把有限的资源用到更该用的人身上,用到更该用的事上。学校在“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需要避免平均主义,尤其是在教师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以及高层次人才引进资金投入、人才待遇等方面要结合实际情况、依据不同方面考量的标准,根据绩效,实施差异化的福利政策。

具有改革创新的精神

  “一流学科”建设要坚持问题导向,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从以下4个方面推进改革。

  1.深化学科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创新学科管理的体制机制,以学科的学术管理代替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形成以学科为龙头的人、财、物资源配置机制;形成以学科负责人为统领的学科特区;形成以成果产出为导向的绩效评价机制;对一流学科建设、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等进行项目管理,实行项目首席负责人制度和学科方向负责人制度。采取“学科特区”形式,实施特殊的人才管理制度。

  2.深化教学学院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在二级学院探索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的治理结构。扩大教学学院办学自主权,逐步将人才引进权、职称评审权、学生实习实践经费使用权、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申报评审权以及学生工作管理权限下放到各二级学院,并且加强教学学院与职能管理部门的协同工作机制。

  3.建立分类分层次的学科评价机制。

  “一流学科”评价指标体系应与国家第四轮学科评估的指标体系区别开来,探索建立起符合学校自身学科建设发展的分类分层次的特色指标体系,重点突出学科队伍与资源建设、学科科技创新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校地校企合作水平、学科优势与特色、学科社会服务能力及社会声誉等主要评价要素。

  4.深入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进一步健全基于贡献率的人力资源配置、基于合同的分类管理评价等机制,实现按需设岗、分类管理、分类考核,推进固定工资制、年薪制和协议工资制等并存的多元化薪酬体系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的双导师制;构建人才引进、职称评审、学者计划等向一流学科、向与学科方向一致的高水平项目及标志性成果等倾斜的激励机制。

  黄冈师范学院根据国家和省政府部门文件精神,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正在大力度从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一流创新人才、打造一流科技平台、产出一流科研成果、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等五个方面着手,全体师生热情高涨、真抓实干、全力以赴的把教育学、农业资源与环境这两个学科打造成为省内一流学科。

  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7-11/09/content_488716.htm?div=-1

(责编:黄师宣)